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本處新訊
  •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經獼猴保育或流浪犬處理之因應對策及作法為何?

    因應對策如下:
    1. 持續監測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台灣獼猴族群數量、分佈及行為模式,並據以研擬及修訂台灣獼猴保育模式。
    2. 就人類不當行為如餵食獼猴、流浪犬或棄養動物等依據國家公園法第十三條規定研擬列為公告禁止事項。
    3. 推動環境教育及宣導,提供遊客正確的遊憩態度,加強愛護和尊重野生動物的觀念。
    作法:
    1. 研擬台灣獼猴保育及流浪貓狗管理標準作業程序:持續進行台灣獼猴、流浪犬、貓等族群量、分佈及行為模式等基礎調查,並據以研擬及適時調整相關標準作業程序。
    2. 加強推行環境教育及宣導活動:透過展示、研習、訓練及生態體驗等活動加強志工及民眾對台灣獼猴習性的認知,提供民眾正確的遊憩態度,並提升愛護及尊重野生物及自然生態的倫理觀。
    3. 提升執法量能:在經過適當的宣導期後,若仍有民眾不聽勸阻,將由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籌備處同仁會同警察隊依據國家公園及相關公告禁止事項進行取締及告發,以遏止不當的行為持續發生。
     
     

  • 為何禁止攜帶寵物進入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內的一般管制區(管一、管二)及特別景觀區(特一)?

    1. 保護野生動物、寵物及民眾健康安全為考量:防止野生動物、豢養動物、流浪動物與人類在社區及野地之間交流,以降低人畜共通傳染病(如狂犬病)傳播風險,保護野生動物、人類及寵物的健康安全。

    2. 人畜共通疾病危及寵物、飼主之健康:目前在已知能夠感染人類的疾病中,超過60%都是人畜共通傳染病,而在台灣較為重要或常見於野生動物、流浪動物與寵物間能夠相互傳染之疾病有狂犬病、犬瘟熱及鉤端螺旋體病等,其中狂犬病及鉤端螺旋體病即為人畜共通傳染病。而本處於102年度曾於園區內捕捉之犬隻中檢驗出鉤端螺旋體病之陽性率為11.1%,此疾病會經傷口或黏膜接觸已受感染動物的尿液與組織汙染的水、土壤等而感染,嚴重可導致黃疸、腎衰竭、不孕症、腦膜炎甚至死亡,由於鉤端螺旋體血清型眾多,即使註射疫苗仍無法完全避免感染的可能,因此避免攜帶寵物進入園區可以大幅降低任何直接或間接的疾病感染之可能性,並減少疾病傳播風險。

    3. 寄生蟲藉由寵物傳播病源:在園區野外常有各種寄生蟲(如跳蚤、恙蟲等),可能因接觸而寄生於家中寵物帶回居家環境中,或者經由寵物攜帶而意外叮咬人類或甚至傳染疾病,避免攜帶寵物進入園區可降低寵物成為寄主之機會,並減少疾病傳播風險,維護居家安全衛生。

    4. 本處已啟動園區內流浪動物安養機制:原系為高雄市政府動物保護處權責之流浪動物問題,因其已危害園區野生動物生態(如山羌遭追咬死亡)及民眾安全,本處前經報請市府核准自102年起進行園區遊蕩犬貓安置計畫,進行捕捉、絕育、植晶片、人道安養,以維護生態環境,惟園區內流浪動物數量眾多,在未完全移除安養之前,寵物進入園區難以避免與流浪動物接觸之機會,恐有引發前述影響健康及傳染疾病之疑慮,避免攜帶寵物入園可杜絕這些可能性。

    5. 間接引起人猴衝突:寵物如在園區內行走將增加與野生動物接觸而發生驚擾及衝突之機會,尤其是與台灣獼猴之衝突可能間接引起人猴之間衝突,增加遊憩安全之疑慮。

    6. 造成環境髒亂疑慮:寵物進入園區排放之排泄物如未能即時清除,不僅造成環境之髒亂,還會增加病原傳染散播之機會。

    7. 有走失棄養可能:如寵物進入園區且未給予行動之約束(如繫狗鍊),將增加走失成為流浪動物之機會,影響園區之生態。

  • 民眾疑似餵食臺灣獼猴及干擾野生動物之行為

    若經查證該行為屬實,則涉違反「野生動物保育法」及「高雄市野生動物保育自治條例」相關規定,因該二法之主管機關為高雄市政府,本處會將相關照片轉請高雄市政府農業局處理,本處同時亦將針對餵食行為違反國家公園法之部分進行查處,另於推動環境教育課程中持續宣導該行為的不恰當性及可能產生的生態影響,以建立民眾對人猴相處之正確態度。

  • 臺灣獼猴遭受民眾攜帶彈弓等敵意行為

    該行為涉違反野生動物保育法相關規定,本處除通報主管機關高雄市政府農業局查處,民眾亦可向當地警方報案。而對於因人猴衝突受傷之獼猴,本處同仁若在園區巡察時有發現將視狀況給予必要之救護。
    人猴衝突為人類與野生動物棲地高度重疊且互相干擾,加上人類部分不恰當行為所致;本處將持續推動多面向環境教育及宣導業務,逐漸導正民眾尊重動物並與其互動的正確態度。

  • 為何在壽山地區看不到獼猴的屍體?壽山的台灣獼猴其骨質成分及密度為何?是否較人骨或其他獸骨容易被山上的微生物分解?因而導致較難發現其死亡的骨骸

    1. 壽山地區並不會看不到獼猴屍骨,研究人員於2012年間曾協助各單位處理 壽山地區獼猴屍體相關事宜多達20多件;多數案件是民眾發現通報,且一些屍體出現地點就在民眾活動路線附近。
    2. 獼猴死亡為非定點或特定時節,也不會同時、同地點大量死亡,且野生動物當年衰、體弱或重病時,往往會棲身於比較隱密處獨處或死亡,因此,並非每一隻獼猴死亡都會被發現,也不會同時見到一堆獼猴屍骨。
    3. 壽山地區林相豐富,常年可見枯枝落葉覆蓋,因此,獼猴屍骨殘骸容易被植物或礦物給覆蓋,且許多獼猴棲息點非人類活動地點,所以,屍骨不容易被發現。
    4. 自然界原已存在多種微生物,於自然環境下動物骨骸本來就很容易就被分解。
    5. 壽山地區其他動物也會啃食或帶走獼猴的屍骸。

  • 壽山發現獼猴抓貓嬰兒玩弄的情形

    1. 臺灣不同地區的自然環境下,都曾有研究人員觀察記錄到獼猴與其他動物〈成體、幼體都會〉互動〈抓弄、玩耍、理毛等等〉。故,獼猴與其他動物的互動是其與環境其他物種共存的行為之一。
    2. 獼猴對於某一類動物的興趣,有可能因為對該物種的不熟悉,產生好奇而接觸〈或干擾〉。
    3. 牠們對於出生嬰兒會主動接近或好奇的去接觸,以雌性比例較高,且能取得母猴同意觸摸或抱其小猴的,也是雌性多於雄性。亞成體雄猴偶爾也會對出生嬰猴好奇而去接近新生兒。
    4. 今年〈2014年〉於龍泉寺登山口至國泰休息站一代,發現一亞成體群外孤猴連續帶走貓嬰兒案例,此案例為特例,如欲了解該行為成因,需要持續進行行為觀察。有可能是過去的經驗讓該獼猴比較容易獲得出生幼貓。對此特殊例子管理單位可以考慮捕抓該獼猴,暫移送進收容場所,一段時間之後,再回放。
    5. 民眾遇到此類事件,不要試圖圍觀、鼓譟或搶救幼貓,因為,民眾的聚集、威嚇只會增加該獼猴的緊迫及防衛,反而對被抓弄的幼體不利。如要觀察或拍攝仍以在遠處安靜觀察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