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遊憩資訊

壽山南北長約6公里,東西寬約2公里,海拔標高度356公尺,稜線為南北走向之珊瑚礁質丘陵地,稜線以東坡度比較緩和,稜線以西部分地形陡峭,縱貫鼓山全區,與旗後山對峙,形勢險要,為高雄市西面的天然屏障。

  • 林綠.蟲鳥舞.獼猴躍

約莫在清領時期,壽山的樹林其實己被砍伐光禿,成了童山濯濯的土丘樣貌。到了日治時期,因被列為保安林地禁止開發後,樹木才又開始生長;二戰後,又被列為軍事要塞,嚴禁進入;直至1989年才開放部份地區供市民遊憩。生態環境在這長期的保護下,意外地成為高雄最大的一塊自然林地。壽山這片天然山林不僅是高雄都會區的世外桃源,更是高雄地區最佳的野生動植物基因庫,保留許多原生物種,這些物種經過自然環境淘汰選擇後,已成為最適合在此生長的生物,包含了野生動物、鳥類、昆蟲、蝸牛及兩棲爬蟲類等。
在這一千多公頃的森林裡,擁有900多種的植物,其中包括珍貴稀有的臺灣海棗、密毛魔芋、小葉朴、菊花木、鵝鑾鼻燈籠草、松葉蕨等。不過,整片壽山森林的植物組成仍以恆春厚殼樹、構樹、血桐、蟲屎及稜果榕等天然更新的陽性樹種為優勢樹種。榕樹、雀榕等榕屬植物樹是高位珊瑚礁森林常見的樹種;鳳凰木、鐵刀木、相思樹、銀合歡為人工栽植的產物,海岸植被則由灌木植物山猪枷、林投、苦林盤等及草本植物馬鞍藤、雙花蟛蜞菊等組成。

全臺灣分佈面積最大且密度最高的山豬枷

► 全臺灣分佈面積最大且密度最高的山豬枷

 

台灣魔芋

► 臺灣特有種臺灣魔芋

動物資源方面依據先前的調查資料得知,壽山曾記錄到的哺乳動物至少有12種,較常見的有臺灣獼猴、赤腹松鼠、東亞家蝠及鼠類褐鼠、臭鼩等,白鼻心、山羌及臺灣小蹄鼻蝠則偶有發現,穿山甲更是如曇花一現般的神秘少見。
兩棲類有4種,包含黑眶蟾蜍、小雨蛙、澤蛙及保育類的史丹吉氏小雨蛙。
爬蟲類有21種,其中有6種被列為珍貴稀有保育類動物,有臺灣草蜥、蓬萊草蜥、臺灣滑蜥、錦蛇、眼鏡蛇及雨傘節。
壽山地區為珊瑚礁地形,石灰質多,可供蝸牛形成外殼所需之鈣質,且有機質多,因此壽山地區蝸牛數量多且常成群出現。在壽山可看到的蝸牛有非洲大蝸牛、台灣球蝸牛、小菱蝸牛、絨盾蝸牛、台灣錩蝸牛、南台灣大山蝸牛、青山蝸牛、高雄煙管蝸牛、似謝氏煙管蝸牛、麥氏煙管蝸牛、林氏煙管蝸牛、白口煙管蝸牛、台灣似煙管蝸牛、大錐蝸牛等,以台灣球蝸牛出現最多。

昆蟲類在壽山地區種類繁多,分布情況也有差異。壽山因氣候的關係,雨季多集中於5月至9月間,從春季植物開始成長,到此時枝葉也相對茂密,各種昆蟲陸續出來活動,是到壽山賞蟲的最佳時機。目前有記錄的昆蟲,約有鞘翅目、鱗翅目、雙翅目、膜翅目、半翅目、蜻蛉目、直翅目、螳螂目、蜚蠊目、脈翅目等種類約80多科的昆蟲,較為常見的有蝴蝶、蛾、蜂、蜚蠊、天牛、椿象、金龜子、瓢蟲、叩頭蟲等。此外,還可發現其他動物,如蜘蛛、馬陸、澤蟹、蜈蚣、蚰蜒、蚯蚓、渦蟲、蝦子、寄居蟹等。

鳥類資源方面,根據歷年的調查與文獻紀錄顯示,壽山的鳥類記錄至少達19科29種,包含有珍貴稀有保育類動物的鳳頭蒼鷹、大冠鷲、小燕鷗、蒼燕鷗、綬帶鳥、八色鳥、臺灣畫眉等。

臺灣獼猴是壽山最受矚目的精靈

► 臺灣獼猴是壽山最受矚目的精靈

臺灣獼猴

► 臺灣獼猴

  • 打狗史頁上的打狗山

高雄舊稱「打狗」,而「打狗」名稱的由來,日本學者伊能嘉矩、安倍明義等認為「Takau」的馬卡道語,為「竹林」之意。學術界通常把原本居住在高屏地區的原住民族群,稱為「馬卡道族」(Makatao);回溯16世紀初期,馬卡道族居住在打狗平原,當時為了族社安全,多在家園四周種植刺竹做竹圍,以防敵人入侵,「打狗」、「打鼓」為其譯音,荷蘭人稱之為Tankoya 或Tancoia,所以這裡的原住民部落,舊稱為「打狗社」。而「打狗」最具代表性的山脈「壽山」,因此被稱作「打狗山」。除了「打狗山」,壽山在清領時期文獻中,也被稱為「打鼓山」,又叫做「埋金山」、「麒麟山」,荷蘭時代地圖稱為「猴山」(Apen Berg),高雄地區居民則俗稱「柴山」。

  • 距今4500~3000 年前—桃仔園遺址

壽山地區早在1930 年代,國分直一、坂口益雄及土屋恭一就在壽山西北側(清領時期稱為蛇山)山麓海軍基地內,發現桃仔園遺址。
桃仔園遺址文化層有兩層,下層為新石器中期「牛稠子文化鳳鼻頭文化類型」,距今4500 至3000 年,此一文化人羣主要分布於海岸地帶,尤其喜歡居住在緊臨海岸稍高的坡地上,他們以海域作為主要交通動線;而從遺址中出土大量捕魚的用具和大量魚、貝類的遺留,可以知道當時這些人群必然以海為田。當然,生活中也會將一些陸地資源進行利用,就遺址中出土的陶器而言,包括有桃色夾砂陶、橙色泥質彩陶、灰黑夾砂陶、灰黑泥質陶、石刀、斧鋤、磨製尖器、穿孔薄型圓盤、磨製犁形器、鹿角加工器、貝塚、甕棺墓葬等物件。
遺址上層為新石器晚期「鳳鼻頭文化」,年代距今2900 至2400 年,此階段的陶器主要有兩種特徵:(一)紅褐色粗砂陶,質地稍軟,外表大多素面無紋(二)紅色細砂陶,質地軟,陶器內部常未燒透而呈灰色,外表素面無紋。而文化層中和陶器一起出土的石器,則有日常農業或砍伐山林使用的石斧、石鋤,也有收穫用的石刀和狩獵捕魚的石鏃、網墜,以及作為木工使用的石錛、石鑿。此外,在一個豐富的文化體系中,必然也有作為裝飾品的玉玦和石環。由於貝塚中的有機物保育狀況良好,因此也發現大量的骨製器物,其中以尖器和魚鉤為最重要的生產工具。

  • 距今1800~450 年前—內惟(小溪貝塚)遺址

之後,在壽山東南面的緩坡地龍泉寺後方,也發現陶器、貝殼及獸骨等遺物。1994 年劉益昌博士在龍泉寺後方山區進行考古挖掘研究,探查到年代距今約1800 至1400 年前的遺物,屬於金屬器時代「鞍子類型文化」;其上方出土文物距今年代約850 至450 年前,屬於「蔦松文化龍泉寺類型文化」,而此上、下兩文化層並稱「內惟(小溪貝塚)遺址」。
此類型文化的人群或許與荷蘭時代文獻記錄「打狗平埔(打狗野人)」具有密切的關連,也就是一般所稱的「馬卡道族」(Makatao)。傳說四百多年前,海盜林道乾被明朝都督俞大猷追討,逃到打狗山,並殘殺打狗社人,造成打狗社人舉族遷往阿猴林社避難。

  • 荷蘭人眼中的猴山

17 世紀荷蘭人在西南臺灣建立統治機制,他們對在堯港(今永安、彌陀一帶)、打狗海域捕魚的漢人課捕魚稅,並從事石灰、鹽、木材等的貿易。因為打狗地區的重要性,使得荷蘭人一度想要在打狗地區建立統治基地,並勘查了壽山南端打狗港的入口。他們看到壽山的臺灣獼猴群,因而將此山命名為「Apen Berg」(猴山),此地區已標示在1636 年海圖< Caerte Vant Eijandt Formosa > 圖上,周邊地區則標示為Tancaia(打狗澳)。

  • 清領時期文人眼中的打鼓山

進入鄭氏治台時期、清領時期,打狗山周邊逐漸確立為漢人的社會,引進了閩南文化為主的文化型態。打狗山也因為山貌秀茂屹立,特峙於大海之濱,受清領時期文人遊賞吟詠者頗多。1721 年(康熙60 年)朱一貴事起,詩人卓夢采逃往打鼓山避禍,寫<避寇鼓山>詩,是文人遁跡打鼓山的心路歷程;乾隆年間舉人卓肇昌有<鼓山八詠>,則是當時文人評賞打鼓山為最具特色的風景名勝描述,也為當地景緻平添幾分風雅逸趣。

  • 西方航海世紀眼中的打狗山

1863 年打狗開港,在此之前西方的商人、外交人員、醫生、博物學家、傳教士、冒險家已乘著三桅帆船進入打狗港;而19 世紀也是航海大探險世紀,西方博物學家紛紛深入世界各角落,以發現新物種累積其學術聲望。打狗山因資源豐富,所以成為當時臺灣採集標本的重要據點之一,許多博物學家不惜遠渡重洋來此調查研究,其中包含英國副領事史溫侯(R. Swinhoe,又譯為郇和,1864 年到打狗)、英國人拉圖許(R. D.La Touche,1873 年到打狗)、美國人史蒂瑞(J. B. Steere,1874 年到打狗)、英國人畢齊禮(M. Beazeley,1875 年到打狗)、英國人伯哈特(C. Imbault Hart,1880 年到打狗)、K. leihwachter(1884 年到打狗)、Guppy. Henry B.(1881 年到打狗)等紛紛前往打狗山進行生態地質勘察;於是,19 世紀下半葉的打狗山,是西方學術刊物常常出現的字眼。

打狗英國領事館中重現史溫侯進行生態調查的場景
►打狗英國領事館中重現史溫侯進行生態調查的場景
  • 傲立山頭的打狗英國領事館官邸

打狗英國領事館官邸位在打狗山南側哨船頭山上,可以俯瞰打狗港。19 世紀西方進行帝國殖民策略,以政治、軍事、經濟力量強力打開臺灣門戶「打狗」,而這一波的文化衝擊,以英國領事館官邸聳立於打狗山麓為最顯著的象徵。
1864 年打狗海關成立,同一年英國駐臺副領事史溫侯向甸德洋行(Dent & Co.)租「三葉」號(Ternate)船,作為英國副領事館館舍,1865年史溫侯升為領事後,遷往旗後房舍作為領事館。1875 年初,英國工部開始在今哨船街7號海濱處(水產試驗所高雄分所), 建英國領事館,1879 年完成山頂的英國領事館官邸,由領事館經過登山步道,可通往山頂的英國領事館官邸。1879 年4 月26日,英國領事和巡捕進駐新的領事館辦公室、巡捕房等。1910 年英國領事館將官邸洋樓轉售日本政府,作為港口官舍;1931 年改為「高雄海洋觀測所」,二戰後為「臺灣省氣象局高雄測候所」。1986 年重新修復,1987 年內政部公告為第二級古蹟。山下海濱的英國領事館辦公室,日本政府於1932 年在此設「高雄州水產試驗場」,進行罐頭製造實驗;1941 年改為「水產試驗所高雄支所」。二戰後,於1976 年改為「水產試驗所高雄分所宿舍」; 2005 年,高雄市政府指定公告為市定古蹟。

  • 「哈瑪星」新市鎮與「石灰礦」開採

1895 年日軍從旗後海岸登陸,開始經營打狗山。1900 年, 臺灣總督府開始調查打狗山、打狗澳,並由山形要助技師計畫造陸築港。1908 年,打狗港第一期築港工程將羅列於打狗隙的礁石去除,疏濬港內海域,填築新生地,建築新碼頭,此一計畫使填築完成的新生地「哈瑪星」,成為全臺第一座施行西方都市計畫的現代新市鎮。
然而,打狗山的地貌人文也在此刻發生巨變。因雖於1907 年成立全臺第一座保安林,但之後卻又於1914年,在中打狗山建造全臺第一座水泥株式會社「淺野株式會社」,開採打狗山豐富的石灰礦資源,種下日後地貌環境遭受破壞的惡果。

  • 當「打狗山」變成「壽山」

1923 年,日本皇太子裕仁(後來的昭和天皇)到高雄視察並慶祝壽誕,以打狗山貴賓館為駐蹕行宮,日本政府視為無上光榮,總督田健治郎乃將打狗山改名為「壽山」,貴賓館也改稱「壽山館」,並闢建「壽山紀念公園」,為高雄第一座公園。1927 年,「壽山」成為臺灣八景之一的「聖山」,1928 年開鑿「壽山洞」(今西子灣隧道)直通「壽海水浴場」(今中山大學操場),1929 年在壽山山腰上建「高雄神社」(現今忠烈祠)。壽山既因神社的設置而成為重要政治圖騰,加上又是由高雄港進入臺灣的第一印象,因此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
二戰後,國民政府依舊劃設壽山為要塞地區,1954 年《要塞堡壘地帶法》公布後,蔣介石總統闢海濱一棟日式建築為行館(後稱「蔣公行館」),駐蹕此間,一般市民不得隨便進出。1990 年代則在當時的吳敦義市長爭取下,才開放臺泥礦區以上區域,允許人民進入,並於1992 年終止臺泥採礦權,逐漸讓區域內生態恢復。民國100年規劃入「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範圍內,是全區佔地面積最大的主體。因長期軍事管制,壽山全區多樣性自然資源得以妥善保存。

前壽山、中龜山、後半屏山方

► 前壽山、中龜山、後半屏山方

壽山鳥瞰高雄

► 壽山鳥瞰高雄

  • 北壽山地區
  1. 公車
    搭乘38、219、紅32路線公車,至龍泉寺站下車,沿鼓山三路51巷、25巷步行約10分鐘亦可抵達龍泉寺登山口。
  2. 自行開車
    由國道1號經鼎金系統交流道銜接國道10號高雄支線,至左營端沿翠華路南下轉右逢甲路再左轉鼓山三路南下,轉進青泉街可抵達位於鼓山高中西側的北壽山停車場及登山口。
  • 南壽山地區
  1. 公車
    搭乘56路線公車,至壽山登山口站下車,可抵達長壽路登山口;或搭乘219路線公車,至鼓山行政中心站下車,沿興隆路街萬壽路步行約15分鐘亦可抵達長壽路登山口。
  2. 自行開車
    由國道1號下中正交流道,沿中正一路接五福一路至五福四路,右轉鼓山一路再左轉萬壽路(往動物園方向),建議將車輛停放於動物園停車場,改步行約10分鐘可抵達長壽路登山口。
  • 打狗英國領事館官邸
  1. 公車
    搭乘99、橘1路線及哈瑪星文化公車,至打狗英國領事館官邸站下車,沿階梯向上約5分鐘即可抵達。
  2. 自行開車
    由國道1號下中正交流道,沿中正一路接五福一路至五福四路,左轉鼓山一路再沿臨海一路、哨船街、蓮海路,可抵達打狗英國領事館官邸下方停車場。

【壽山】

短程步道

1.龍泉寺登山口→龍門亭(總長:1000公尺)

2.南壽山登山口→觀林亭(總長:1080公尺)

3.北壽山登山口→鳳凰亭(總長:2360公尺)

中程步道

1.南壽山登山口→七蔓站(總長:3140公尺)

2.龍泉寺登山口→小坪亭/坪頂亭(總長3400公尺)

3.龍泉寺登山口→雅座亭(總長:4020公尺)

長程步道

龍泉寺登山口→七蔓站→北壽山登山口(總長:6160公尺)

鼓山海洋驛站

 「鼓山海洋驛站」原為海巡署為民服務區,由海巡署南部分署改建,座落於高雄市鼓山區壽山山麓,鄰近有崛江商圈、壽山動物園、駁二藝術特區、西子灣及打狗英國領事館及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等知名觀光景點。因高雄港內常有小虎鯨迷航受困或擱淺等情事,故以小虎鯨作為微型展館主題,藉以推廣海洋環境教育,倡導海洋廢棄物防治及海洋生態保育等相關議題,以普及民眾認知對海洋資源永續之重要性。

鼓山海洋驛站

► 鼓山海洋驛站(海巡署南部分署提供)

元亨寺

舊名元興寺,又名岩仔廟,據高雄市誌記載,原肇建於乾隆8年(1743年),光緒17年(1891年)全寺曾毀於火災,後經多次變遷,始從山麓移至現址並改名為元亨寺。民國62年新建大雄寶殿時,發現乾隆37年(1772年)古碑一方,上刻歷代住持名號,依記載推算該寺至今已有三百餘年歷史,足登國內少數古剎之列。寺內主奉觀世音菩薩,廟宇格局莊嚴典雅,氣勢巍峨磅礡,依山傍水,朝迎旭日、晚接斜陽,廟前平台視野寬闊可俯瞰整個高雄市。

元亨寺(壽山籌備處提供)

► 元亨寺(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提供)

十八王公廟

雄踞於高雄港入口處的山岬上,視野寬闊美麗,廟宇建築保有傳統閩式風格,廟前為一陡峭險峻的階梯‧傳聞意在考驗信徒「無誠勿登」。根據廟內石碑記載,清康熙年間有18位中國商人跨海渡台由現今西子灣上岸墾荒,卻被視為叛民集體革殺,附近居民感念18位先民的精神,就收歛遺體集中收納祠堂供祭,此為王公廟最早起源。日治時期,日人為了開闢高雄港,開鑿現今的西子灣隧道,不料工程不順、死傷無數,經居民建議,日本官府焚香向18王公祈求庇佑之後才得以順利完成,經地方人士奔走募資,在現今中山大學運動場的用地上興建最早的十八王公廟,後來配合中山大學建校,該廟才在民國73年間遷至山岬上的現址,由於晚間到西子灣看海人潮日增,該廟香火也隨之鼎盛。

十八王公廟

► 十八王公廟

忠烈祠

座落在壽山山麓,原為日式神社。太平洋戰爭時,日本為凝聚人心,將其重建並定名為「高雄神社」。二戰後,政府即改設為忠烈祠奉祀愛國烈士,每逢春、秋兩季國殤,均由地方首長主持隆重祭典。佇立在牌坊前的石階上可眺望浩瀚的高雄港灣,風景秀麗,為高雄市著名山川勝景。

忠烈祠牌樓(壽山籌備處提供)

► 忠烈祠牌樓(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提供)

 

奉祀愛國烈士的忠烈祠(壽山籌備處提供)

► 奉祀愛國烈士的忠烈祠(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提供)

雄鎮北門

在進入哨船頭舊砲台之門額上即可看到這個題字,這座小型砲台於清光緒元年建造,與港口南岸的旗後砲台同時期建成,互為犄角,共扼打狗港,大砲今已不存,只剩弧型砲座,城門額「雄鎮北門」字體碩大,筆力雄渾,與旗後砲台門楣「威震天南」之題字相呼應,宏偉城門相互輝映,也見證高雄港發展的歷程。

雄鎮北門(壽山籌備處提供)

► 雄鎮北門(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提供)

 

雄鎮北門現為市定古蹟(壽山籌備處提供)

► 雄鎮北門現為市定古蹟(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提供)

龍泉禪寺

位於鼓山區鼓山三路與新疆路交會處的龍泉禪寺,係由高僧經元大師繼籌建「元興寺」(今元亨寺)後,於乾隆9年(1744年)間所建。光緒17年(1891年)曾遭祝融波及,廟殿奉半焚毀;翌年經當地仕紳倡議重修。因經費不多施工簡陋不復舊觀,但香火之盛並未衰減。今之遺址為民國12年所重建,為茅舍,後改瓦房,殿後是壽山,左有功德堂,在左前方有祖堂,殿右有舍剎殿,該寺寺名之由來,乃因附近有一龍泉,在地人稱為「龍目井」,每逢夏季雨水滋潤壽山後,龍目井即湧出清涼泉水。

龍泉寺(壽山籌備處提供)

► 龍泉寺(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提供)

漁人碼頭

漁人碼頭是由七賢路底港區碼頭閒置倉庫整建,讓觀賞港景遊客體驗有別其他親水區域的感受,是目前高雄港周邊極富人氣的休閒景點。漁人碼頭旁的香蕉棚,據《高雄港史》記載,早期臺灣輸出至日本的香蕉都由高雄港出口,民國54年因香蕉出口激增而擴建雙層出口專用倉庫(通稱香蕉棚)成現今規模。後因香蕉輸出隨時代轉變漸趨沒落,香蕉棚遂成英雄無用武之地,但因其位居高雄第一、第二港口直線交匯處,可眺望港區船舶進出動態,故轉行程為提供知性的親水遊憩服務據點。

漁人碼頭(壽山籌備處提供)

► 漁人碼頭(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提供)

 

漁人碼頭旁的香蕉棚載(壽山籌備處提供)

► 漁人碼頭旁的香蕉棚載(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提供)

西子灣

在清初年間,西子灣名為「洋路灣」、「洋子灣」,乾隆15年(1750年)庚午舉人卓肇昌在「鼓山八詠」詩中,有「斜灣樵唱」一詞。西子灣位於壽山西南端山麓下,北瀕壽山,南臨旗津半島,是一處以夕陽美景及天然礁石聞名的灣澳。依山臨海,風景宜人,每當夜幕低垂,將大海點綴的瑰麗可人,漁船燈火閃爍其間;西子灣的夕陽是高雄八景之一,海天一色的美景,美不勝收,黃昏時分,常可見一對對情侶在此互道情愫,更有詩情畫意的情境。

蔚藍的西子灣海濱(壽山籌備處提供)

► 蔚藍的西子灣海濱(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提供)

西子灣海濱夕陽(壽山籌備處提供)

► 西子灣海濱夕陽(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提供)

高雄市壽山動物園

高雄市壽山動物園是南部地區最大的公有動物園,經過10個月的整建後,已於98年11月7日全面開放參觀,改變後的嶄新面貌呈現給遊客更符合動物生態習性的展示介面,尤其大量採用玻璃圍籬,讓遊客的視野不受欄杆阻礙,能夠親近動物的真實生活樣貌,並持續舉辦生態講座、夏令營、兒童劇場以及攝影展、夜遊動物園等活動,園區熱鬧非凡。

壽山動物園(壽山籌備處提供)

► 壽山動物園(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提供)

 

愛護動物與生命教育園區(壽山籌備處提供)

► 愛護動物與生命教育園區(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提供)

國家自然公園-壽山遊客中心

壽山又名柴山,位於高雄市西南邊陲,西臨臺灣海峽,南接中山大學西子灣校區,東隔高雄壽山動物園,往北為左營軍港,東北側為蛇山,南北長約6 公里,東西平均寬約2 公里,海拔標高356 公尺,縱貫鼓山全區,舊稱麒麟山、埋金山、打狗山或打鼓山,與旗後山對峙,形勢險要,為高雄市西面的天然屏障。而壽山具獨特的珊瑚礁植被、著名的臺灣獼猴以及珍貴的史前貝塚遺跡,因長期軍事管制,多樣性自然資源得以妥善保存,是一座自然寶庫,亦具備發展國家自然公園之優越條件,更是絕佳的自然教育與自然科學研究基地。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環境教育暨行政服務園區,原址為軍方閒置的「壽崗營區」,保留早期軍方建築之框架式結構,設計建造而成,主建築含行政中心與遊客中心。

遊客中心坐落在面向行政園區的左手邊,以左營舊城為發想,將開挖滯洪池時產生的廢棄咕咾石再利用,由專業師傅經過清洗、篩選、堆砌等程序,於入口妝點城牆意象,而連接各樓層的環狀階梯則塑造出舊城踏道及馬道的形象,將園區歷史人文特色導入遊客中心,成為融合在地元素的環境教育場所。

遊客中心為4層樓建築,分為2樓特展室及服務臺、3樓多媒體簡報室、4樓資源展示室,並設有廁所、飲水機、哺乳室以供使用,各樓層皆可搭乘電梯直達,提供無障礙的參觀環境,本中心亦提供輪椅借用服務,若有需求可至2樓服務臺借用。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遊客中心

► 國家自然公園-壽山遊客中心

駁二藝術特區

「駁二」位於高雄港第三船渠內,原為一般的港口倉庫,民國90年(2001年)一群熱心熱血的藝文界人士成立了駁二藝術發展協會,催生推動駁二藝術特區作為南部人文藝術發展的基地,將駁二規劃成一個獨特的藝術開放空間,提供藝術家及學生一個創作發表的環境,同時不定期的舉辦各類藝文活動如高雄設計節、好漢玩字節、鋼雕藝術節、貨櫃藝術節等等,每一個充滿城市創意特質的展演,活力豐沛的在駁二不斷呈現嶄新的概念與樣貌,構築海港城市的魅力文化與生活美學;創意工坊裡,進駐了不同型態的藝術工作團隊,致力讓藝術創作融入生活中,為港都帶來濃厚的藝術氣息,駁二藝術特區所建立的不只是藝術創作與新世代創作實驗傳達藝術的精神,也開啟了高雄一股南方藝術的新潮流。而過去於港邊載送貨物的西臨港線鐵道,現已成為高雄最熱門的自行車道,貫穿駁二藝術特區,是民眾最佳休閒場域,踩著自行車可以遨遊西臨港線的海景風光,公共空間裡可以發現令人驚喜的藝術作品,映著藍天豔陽,隨處都是拍照的絕佳場景,搭配不同時節精心推出的特色展演,讓民眾每次到訪都能獲得不同收穫。

駁二藝術特區

► 駁二藝術特區

舊打狗驛故事館

由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委託中華民國鐵道文化協會營運,利用舊臺鐵局高雄港車站空間,將閒置一時的站房轉變為鐵道文物展場,提供市民體驗鐵道作業情境的場景,將原本的站房空間規劃為4處展示空間,第一展覽室(原貨運辦公室),牆面展示日治時期高雄港站老照片,而辦公作業區則重現鐵道客、貨運業務現場的氛圍;第二展覽室(原站長室)主要展覽以「歷任站長、臺鐵員工升遷、派任與鐵道生活」為主題;鐵道資料室則是以前的南側總務辦公室,規劃作為「鐵道資料館」,目前典藏鐵道文化協會出版品。

舊打狗驛故事館

 舊打狗驛故事館